责任、荣耀、担当!我校召开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

3月14日下午,我校在西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召开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

【湖南日报】破立之间育新才——怀化学院全力推进新一轮学科专业优化改革

作者:王 珊 吴晓丽 朱跃军     来源: 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0

当春天的风吹开新芽,怀化学院这所老牌地方大学,迎来了一场“焕新”。

伴着我省“两优”改革的春风,怀化学院以国家战略、省市产业需求为牵引,超前布局和调整学科专业点,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怀化学院党委书记王刚表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怀化学院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勇担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身力量。”

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机构精简的二级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支撑地方主导产业学科,调优20%左右的本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内涵重塑……学科专业由“大而全”向“精而强”加速转型,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怀化学院铿锵落地。

坐标重启——

以战略需求定专业方向

调整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常规动作”。

以怀化学院为例,自建校起,学校前后办了70多个专业,经几轮优化,目前共50个专业,涵盖十大学科门类。

“但这一轮调整,与此前调整都不相同。”怀化学院院长董正宇认为,它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大背景下提出的一场全新革命。

从发展大势看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阐述、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能否服务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成为这轮优化调整的深层动因。

从教育要求看改革——

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11月,我省出台《湖南省高等院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其中,学科专业以紧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为主线,实施“双一流”与“双高”建设计划、支撑主导产业学科(专业群)建设计划、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发展计划、学科专业限制停招撤销计划、学科专业内涵重塑计划“五个计划”。

“从战略到路径,都很清晰。”董正宇表示,“专业设置及优化调整,必须突破原有知识体系逻辑内的小循环,转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外部大循环,把国家战略需求纳入高校自身发展的既有逻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目前,怀化学院已科学编制了《怀化学院 2025-2027年专业优化实施方案》。《方案》以“动态调整、需求导向、应用转型、特色发展”为总体原则。重点实施二级学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内涵重塑、教师分流四大举措。

通过三年“三步走”,确保到2027年,本科专业布点不超过40个;到2030年,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招生超过60%;构建以信息、工程类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结构重组——

砍冗余、锻“新”板、强急需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动,而是一场与时俱进的运动。

看怀化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原名商学院)。早在2022年,学院就紧跟怀化国际陆港建设需求,形成了国际陆港新商科专业群,推动专业建设获重大突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此轮改革,尝到“甜头”的学院加紧对接产业,并成功更名为“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停招投资学、酒店管理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强力推进数字经济专业申报,推动国贸专业与跨境电商专业集群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壮大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院长舒晓惠表示,“学院将聚焦数字经济产业链,构建‘数字技术+管理创新’交叉学科体系,培养‘懂技术、精管理、通国际’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只是怀化学院改革的“冰山一角”。为了做好学科专业“加减法”,怀化学院建立了“招生质量+就业水平+产业匹配+资源效益”四维评估体系,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低效、冗余”上做减法——

淘汰低效专业,整合相近专业。2025年拟停招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历史学、环境设计、跨境电子商务、生物科学(楚怡工匠计划)、机器人工程(楚怡工匠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师范)、美术学(师范)、音乐学(师范)等10个专业(方向),撤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5个停招5年以上专业。计划3年内淘汰17个低效专业,按要求调减相关专业招生计划。

“重要、急需”上做加法——

对接怀化国际陆港需求,申报数字经济专业;服务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怀化市5+10产业体系,聚焦中医药、轻工、新型显示等地方急需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求,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与学校办学传统,拟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

“有什么教什么”到“要什么强什么”,怀化学院努力构建“一流引领、特色支撑”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正不断凝练出人才培育新优势。

内涵重塑——

深化产教融合 精准服务产业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承担着怀化学院支撑主导产业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的重要任务。此次改革,学院坚持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在专业设置上,重点关注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中药材等专业;师资建设上,坚持全产业链布局,以中医药为例,从种质资源到种植、加工等每个环节都有教学和研究团队;人才培养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探索教、学、训、赛、创“五位一体”创新实践人才培育;科研、地方服务,根据难点、痛点设计项目,实实在在解决企业问题。

“专业优化,不是单纯在数字上做‘加减法’,而是专业内涵的全面重塑。”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皮建辉说。

同样“深度重塑”的还有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跟着产业走、跟着政策改,物电院开设了“惟盛集成电路产业班”,打造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类专业集群,从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强身健体”,培育更多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加快应用型转型。持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产教融合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持续深化校企政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动惟盛现代产业班建设,加大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度,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课程互选、师资共享、平台互通”。

紧扣数智化转型。以AI赋能传统专业,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加强学生数字能力培养,升级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

突出特色化发展。持续推进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类、生物与医药类、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类、国际陆港新商科类、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类等六大特色专业集群建设。聚焦优势领域,结合区域资源,重点布局“生态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民族文化智能传播”“智慧康养与数字医疗”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

从停并撤转到重塑内涵,从师资队伍优化到绩效制度改革……如今,以学科专业优化为切口,一场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正在怀化学院铺开。每个人都成为改革的践行者,都以“向新而行”的开拓精神、“向高而攀”的奋进姿态,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内涵。

当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块块教育高地、人才高地、科技高地在怀化学院加速崛起,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更加澎湃的人才动力。

 

 

原文链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5-05/19/content_1737957.htm?div=-1